时代邮刊时代邮刊

当前位置:首页-人物 > 名人

“姚主席”落座:中国篮球传给“11号”姚明

2017-05-23 17:43:39来源:《时代邮刊》2017年第4期作者:丁 雪
[收藏]

2017年2月23日,姚明当选中国篮协新一届主席的消息正式发布。根据最新版《中国篮协章程》规定,主席姚明对篮协拥有绝对的决策权、领导权、以及人事任命权。就像当年无数人在机场目送姚明去NBA打球时一样,这个身高2.26米的大个子再次成为人群的焦点,人们都在等待着姚主席的新表现。


在中国篮球界,你很难找到像姚明这样的人,在东西方世界同时如鱼得水,在推进人们对篮球的市场化和职业化认知上,也从来没有谁像他一样,走了这么远的路。



为“11号”加冕


正式消息公布之前,姚明对此一直闭口不谈。


2月3日,休斯敦丰田中心舞台上,尖叫声像潮水一般猛烈袭来。置身休斯敦丰田中心中部媒体席的张强,感到耳膜被不规则的声响敲击。


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有观众站起来欢呼。疯狂的粉丝填满了现场的每一处空隙。“姚”“姚”……不时有球迷声嘶力竭地喊着姚明的名字。与其说这是球衣退役,不如说更像是一次加冕。主角是11号“球员”姚明。之后,在丰田中心的球馆,11号将永远属于这个曾经的篮球明星。


成百上千的11号红色纪念衫被整齐地码在座位上。背上印有“姚明球衣退役”的工作人员在一片红色海洋中穿梭。媒体记者蜂拥而至,塞满了新闻发布厅。这是张强驻美报道NBA的第13年。


“他是个无与伦比的人,下面是我们无与伦比的姚明发言。”主持人一字一顿地请出姚明。穿着深色西服、系着蓝白相间领带的姚明从椅子上缓缓站起来,走到舞台中间。刚刚过完人生中第三个本命年,姚明已不再年轻,偶像偕同他的支持者一起步入后青春时期。


“休斯敦对我来说,不是一个简单的单词。”姚明开始抒情和回忆。十余年间,有关姚明的记忆渗透进这个美国第四大城市,点点滴滴。2003年,姚明来NBA的第二年。当时上海电视台的记者朱骏伟和他一起吃饭。结账时服务员说,已经有人替你们买单了。顺着服务员手指的方向,他们看到邻桌的老太太,一位精神矍铄的火箭队球迷。她对姚明说:“今天看到你,很开心,希望你能够加油,为火箭队拿到总冠军。”


球衣退役仪式台下坐着一对老夫妻。控制不住的泪水布满了他们的脸庞。在同样的位置,他们看了50多年火箭队的比赛。


很多人在这一天哭了。人们分不清是在怀念自己的青春岁月,还是怀念有姚明的NBA。8次入选全明星、中国首位NBA状元、首位入选篮球名人堂的中国人,姚明满足了很多人对成功的幻想。


2011年7月20日,发布会“明谢”在上海举行,国内外150多家媒体300多个记者早早守在现场。舞台上方的“明谢”醒目硕大。“作为一个篮球运动员,我将结束自己的运动生涯,正式退役。”


身穿黑色衬衫系着金色领带的姚明,平静地宣布了这个消息,脸上看不出表情。一个时代过去了。


一直走着和其他球星不一样的路


另一个时代开始了。


在休斯敦姚餐厅,和姚明等高的巨幅海报贴在棕黄色木板墙上。上面是一张青涩的脸,目光灼热又坚定。头像左边写着,“Be part of something big”,另一排字印在右边,是中文版本——“和我们一起开创大场面”。


这是姚明当年被选为状元签来到休斯敦后,火箭憧憬着的有姚明的未来。15年前,姚明一脚深一脚浅地踏入这片陌生的土地。如今,相同的期待被放在已经履新的篮协主席肩上,压力和挑战纷至沓来。


15年前,“大姚”从这样的体制中走出,把一件球衣穿到它能达到的顶峰,直至离开篮球场光荣退役;15年后,他又穿上协会主席的马甲,以另一种身份回归到体制,回到他所熟悉的更多的篮球场。


他一直走着和其他人不一样的路。


当年,去NBA打球是一条和传统体制有差异和冲突的道路。按照传统路径,大多数篮球运动员都会在体制内打球,那里是他们最安全的避风港,也是最后的归宿。姚明想走一条不寻常的路。他在自传中写道:“我希望祖国人民看到:一个人能够心中装着祖国,同时又能在世界的舞台上展现个人风采。”


这个愿望也让他多年来一直小心翼翼地平衡着二者的关系。在2002年去NBA之前,姚明是上海男篮核心球员。离开,对上海队来说,意味着重大的损失和更加不确定的未来。姚家经历了和上海男篮漫长的谈判。当时按照NBA的选秀规定,年龄未满22岁的海外运动员,要获得上海队和中国篮协的应允。选中姚明的休斯敦火箭队的商业运营CEO、主帅、总经理、新闻官来到中国,希望得到篮协方面的同意。他们拒绝签一份“保证需要姚明时他可以随时回国的保证书”。谈判失败。离NBA选秀大会只剩两个星期的时间。2002年6月25日,姚明带着中方经纪人陆浩,来到篮管中心,在保证书上承诺:“世锦赛、奥运会、亚锦赛、亚运会四项大赛,只要国家队征召,我肯定参加。”最后时刻,火箭队终于拿到中国篮协的许可。姚明践行了自己的承诺。每个夏天,当队友享受休赛期时,他都会飞回中国。


第二轮博弈的暗流涌动开始于2008年前后。一位多年报道NBA的体育记者透露:“奥运前,中国篮协官员来到火箭队,用一种开玩笑的方式和他们说,姚明很重要,是我们的国宝。你们适当注意一下,不要让他上场超过40分钟。”火箭队并没有减少姚明的出场时间。姚明的伤病加剧了这种对峙。2008年2月24日,火箭队在主场拿下公牛。比赛结束,姚明的左脚脚踝骨裂。“篮协方面十分不满,抱怨火箭队过度使用姚明。”


此时,距离奥运会还有6个月。当时的美国舆论呈现着一种针锋相对的对峙。不少人反对姚明这次伤愈后复出打奥运,并且把他的伤病归因于长期的两线作战。姚明的恩师、火箭队前任教练范甘迪也曾劝姚明,出于职业生涯考虑,最好不要打奥运会。姚明是一个使命感强烈的人。他想参加奥运会,催促医生用最快的医疗办法恢复。2008年8月,北京五棵松体育中心,姚明如约而至。大家松了一口气,全场掌声雷动。一个场均19分的姚明带领国家队进入奥运会八强——中国男篮在奥运会上的最好成绩。


就这样当上中国篮协主席


2002年,在火箭对步行者的比赛中,首次代表球队出战的姚明一分未得,只抢到两个篮板。比赛结束后,姚明低着头,耳边响起一片嘘声。2002年11月,姚明在新秀赛季里的第七场球,一切都开始变得艰难,人们的耐心被慢慢耗没。


姚明转行的前队友,以前火箭队的查尔斯·巴克利在电视上毫不客气地表达对这个“前六场比赛平均只得到3.3分傻大个儿”的不看好,打赌新秀赛季姚明单场得不到19分,否则就亲另一个评论员肯尼·史密斯的屁股。最终,巴克利不得不对着镜头亲吻了驴屁股。爆发之夜是火箭对湖人的那场比赛。上场24分钟的姚明得到20分、6个篮板球。


姚明说:“在NBA的第一年就像一条高速公路,很长很长,看不到尽头,甚至不知向前行驶多久才能休息。当你无法看到头,路会显得更长,会觉得更累。”球员姚明的典型一天大概是这样开始的。每天早晨8点多,他开车从温瑟湖公寓出发,按照时间表,火箭的训练从中午11点开始。不到9点,姚明就把车子开进停车场。他说:“早到总比晚到强,早来了,能干很多事。”每天赛前一个半小时的投篮训练成了姚明的习惯,一直被坚持,包括姚明慢慢成为全明星球员之后。训练完,姚明躺在地上,一动不动,汗水把木板浸透,泡出一个巨大的人形。


赛场之外,姚明会研究美国媒体的思维方式,也会记得在每年节日的时候给队友和记者邮寄卡片。即使退役之后两年,他还会给火箭俱乐部的老板和工作人员发贺卡。


场外的姚明一直幽默而亲和。一个记者问问题时,爆破音发得狠,口水喷到了姚明脸上。姚明扯过这个记者的袖子在脸上抹来抹去,整个训练场都能听到笑声,他说:“问问题归问问题,不带啐人的。”


这些都帮助姚明挨过刚进NBA时漫长的适应期。如今37岁的姚明,需要在另一个“战场”——“中国篮协主席”的位置上,重新开始,慢慢适应。


适应和准备,事实上或许在更早的时间就已经发生。


上海男篮俱乐部老板、CBA公司副董事长、中国篮协换届会议筹备组组长、上海交大安泰学院在读学生、姚基金发起人……退役之后的姚明穿梭于这些身份之间,渐渐褪去刚进NBA时的青涩,岁月给了他越来越多的馈赠,他也逐渐有了自己的盔甲。


你很难写出一部没有姚明的中国篮球史,也很难用一两个词来形容这个被当作符号和意义的中国巨人。


“姚明当了篮协主席”之后,故事有了新的可能。


“无论球场上有再多的不确定性,只要记住一条定律,那就是如果时间仅剩35秒,就一定要把球给麦蒂。”丰田中心,姚明对着正在拿手机直播球衣退役仪式的麦蒂说。


如今,大幕拉开,在CBA管办分离“剩下的35秒”,中国的篮球被传给11号姚明。


[责任编辑:]
标签:

阅读: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