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问卷网对2012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49.6%的受访者认为身边家庭暴力现象很多,21.8%的受访者承认自己家中就发生过暴力行为。77.9%的受访者认为反家暴法出台会遏制家暴。
45.9%受访者发生家暴后靠亲友调解,22.0%隐忍不发
在49.6%的受访者看来,身边的家庭暴力现象很普遍,仅14.7%的受访者感觉很少。具体到自己家中,21.8%的受访者明确表示发生过暴力行为。
谁更易成为家庭暴力的受害者?85.1%的受访者认为是女性,64.3%的受访者认为是孩子,51.1%的受访者表示是老人。
至于家庭暴力的定义,83.1%的受访者认为是肢体冲突、殴打,61.4%的受访者认为是言语谩骂、威胁。其他还有:性暴力
(57.3%)、拘禁(46.2%)、冷战(46.0%)等。
家住山东的于锦辉阿姨被邻居发现手臂上有淤青。邻居说:“看起来是下了重手留下的手印。她自己说是不小心摔的。” 后来大家才知道,由于儿子婚事告吹,于阿姨丈夫一心想靠儿子入赘改善生活的想法落空,于是就迁怒于阿姨没有教育好儿子,拳脚相加。邻居称:“她男人平时就不干活儿,整天和一群懒汉打牌喝酒,打老婆时可来劲了。”
北京华泰律师事务所律师赵存亭表示,有些家暴行为已经触犯法律。有一对夫妻,从老家来到北京做电梯安装的生意。家中有3个小孩,丈夫脾气不好,觉得自己能挣钱,是这个家的核心,经常殴打妻子。“手段相当残忍,用刀扎妻子的腿部、腰部,用烟头烫妻子的皮肤。妻子忍无可忍起诉离婚。但法庭处理婚姻案件一般都很慎重,为了维持这个家庭,原则上第一次起诉不允许离婚。实际上暴力行为已经非常严重。”
当家暴发生时,人们一般如何解决?45.9%的受访者依赖亲友间调解,22.0%的受访者会隐忍不发,9.4%的受访者会靠邻居劝阻,9.2%的受访者会希望社区片警调解,8.3%的受访者会诉诸法律。
72.6%受访者认为家暴会影响孩子成长
是什么导致了家庭暴力?60.0%的受访者认为是感情生活不忠诚、不和谐,56.9%的受访者提出是赌博酗酒吸毒等恶习导致,52.7%的受访者认为是脾气差、缺乏自控力。
除此之外,工作压力无处释放(44.1%)、个人心理问题(40.2%)、无视亲情的利益纷争
(38.4%)、孩子逆反淘气(37.0%)、生活习惯差异(31.1%)等,也容易引起家暴。
福建宁德小学数学老师邓晴从母亲那里得知,表哥对表嫂家暴越来越频繁,邓晴很反感:“那种不时发怒、总诉诸暴力的人,多是把对自己的恨转嫁给别人。在这样的家庭氛围里,受害方承受之痛难以想象。”邓晴感叹,实施暴力的一方性格肯定有缺陷,法律意识淡薄,遭受家暴的一方也往往过于软弱。“表嫂不想让太多人知道,但讲出来才能让施暴者有所忌惮。”
的受访者认为会影响孩子成长、给将来埋下隐患,61.7%的受访者表示一味纵容会造成恶性后果,56.5%的受访者指出社会隐痛让家庭失温,32.9%的受访者担心会宣扬暴力解决问题,32.3%的受访者认为会打击人们的生活信心。 对于家暴的恶劣影响,72.6%
77.9%受访者认为反家暴法出台会遏制家暴行为
为何家暴频发?63.3%的受访者认为是女性、小孩和老人的弱势地位,40.2%的受访者指出是“家丑不可外扬”的错误观念束缚,39.2%的受访者认为施暴者有暴力犯罪倾向,35.7%的受访者直言是因为闪婚太多、不了解对方。
在周围人眼中,32岁的李晨年是一名多才多艺的优秀青年,他自己却并不快乐。
“我从小就被我妈逼着参加各种活动,如果反抗就会挨打挨骂。在我的记忆里,琴键上、作业本里,都是泪水。”李晨年说,成长环境中的暴力因素会留下童年阴影。
“在成年后,会对很多事情产生畏惧心理,而且在处理麻烦时,也会诉诸暴力。可以说,暴力真的会传染。”
赵存亭感叹:“有些家庭矛盾纠纷,一开始上报时,没造成太严重的后果,公安机关不好介入。但一旦造成严重后果,就成了难以挽回的悲剧。经常有媒体报道有小孩被后妈虐待致死,这种虐待肯定不是一两天的事。如果相关法案能顺利出台,将会很大程度上保护弱者。”
如果发现邻居家发生家暴,你会管吗?36.3%的受访者表示会管,11.5%的受访者不会,52.2%的受访者会视情况而定。
调查发现,受访者对反家暴立法充满期待。77.9%的受访者认为,反家暴立法会遏制家暴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