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许多人建议“高考取消英语科目,改为选修”,引发了很大争论。有人认为取消英语必修有利于学生减负,但也有人认为英语在实际工作中非常重要,取消考试会让大家的英语能力减弱。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01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54.4%的受访者支持将英语课改为选修课,但有50.3%的受访者认为加强母语教育不应以摒弃英语学习为代价。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北京某高校读大四的陈佳玮支持将英语改为选修课,“每个人的人生规划不同,不必强求所有人都在一门学科上投入过多精力。”
佟羽正在河北某高中读高二,她认为学校的外语课程可以采取“强制”与“自主”相结合的方式,“学校提供多种外语选修课,规定每个人至少选择其中一种。”
“英语在工作中非常重要。”在北京某互联网公司工作的魏禹昊,则坚决反对将英语改为选修,“所纠结的不是‘该不该学’的问题,而是‘该怎么学’的问题。”
本次调查中,54.4%的受访者支持将英语课改为选修课,30.8%的受访者不支持,还有14.8%的受访者表示不好说。
“只要考试不考的都是‘副科’。”河北沧州70后曹云是一名初中孩子的家长,她担心如果将英语改为选修,“会被大家轻视甚至放弃”。
对于将英语改为选修,54.7%的受访者认为应试教育下,“选修”几乎等同于“不修”;50.3%的受访者认为加强母语教育不应以摒弃英语学习为代价;45.2%的受访者认为改为选修有利于减轻学生负担;27.2%的受访者认为改为选修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我现在主要靠自学。”魏禹昊说,社会上英语培训机构不菲的报名费让他更愿意购买相关书籍后自学。他也坦言,自学的效果“并不理想”,“下班后如果有时间,就随便看两页书。如果累了,就干脆不看”。
除了跟随校内老师的教学进度外,佟羽还让家长为自己请了英语家教。“学校老师讲课针对的是全班平均水平。要想让自己提高,还是得额外‘吃小灶’。”
通过了大学英语六级后,陈佳玮目前学英语的方式相对轻松了许多,“我现在已经不再刻意做题和背单词了,而是看一些美剧,既能当作消遣,也能在无形中提升英语水平。”
不同的人学英语有不同的渠道,学习的状态和效果也不尽相同。数据表明,40.0%的受访者偶尔有空时自学英语,38.9%的受访者通过网课或网络视频学习,33.9%的受访者通过看美剧或读英文原著学英语,24.4%的受访者表示自己投入了大量时间自学,23.5%的受访者报名了英语培训班,20.8%的受访者在校内跟着老师学习,15.8%的受访者表示会找身边英语好的人请教,10.9%的受访者则对英语学习完全没兴趣。
人们希望学好英语的主要目的是什么?调查中,排在前三的是:在外企工作(40.9%)、出国旅游(36.9%)和应对某个考试(31.0%)。其他还有获取证书(28.9%)、出国深造(23.6%)、独立阅读英文原著或看英文电影(23.4%)等。17.4%的受访者单纯出于兴趣,12.1%的受访者尚无明确目的但想为未来增加筹码,7.3%的受访者学英语是为了消磨时间。
学英语的过程中,常有人投入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却依然收效甚微。针对这种现象,49.0%的受访者认为最大的问题在于缺少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刘润认为,学英语是一场“持久战”,细水长流才能取得好效果,临时抱佛脚的态度要不得。“要想做到细水长流,就要有足够的毅力坚持下去,让学英语成为一项爱好和生活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