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邮刊时代邮刊

当前位置:首页-独家 > 独家策划

我们离办事不求人的梦还有多远

2016-06-17 11:36:23来源:《时代邮刊》2016年第3期作者:黄菲
[收藏]

上学要求人,找工作要求人,升职要求人,评职称要求人,看病要求人,迁户口要求人……你是平头小百姓,当然免不了求人,你是体面的中产阶层,也会有事求人,即便你是高高在上的达官贵人,还是不敢说我不求人。昨天张三来求你,今天轮到你去求李四,而李四,又有事得去求王五……有人说,这是一幅壮观的中国式求人图卷,你我皆在图卷中。还有人说这是一张错综复杂的求人网,你我皆是被网住的人。在中国,“求人”不止是一种日常的场景,甚至成了一种文化。

谁都不想求人,然而现实是谁都在求人。因为很多时候不求人就办不成事,于是求人就成了常态。而这些事,有很多是本该不求人也应该办成的,还有很多是应该再怎么求人都不应该办的。

在求人中,人际关系变得复杂了,沉重了,潜规则出现了,各种灰色交易产生了,“人情世故”变成了比学识、能力更重要的“制胜因素”,许多正常的事情,变得不正常了。谁背景深,谁关系硬,谁资源多,谁舍得钻营,谁有被求的实力,谁有求人的门路,谁就赢了。

然而,一个积极向上、崇尚法治和文明的社会,人们不应该跪伏在等级森严的金字塔里,“等级”越高,被人求的时候越多,可求的人也越多,“等级”越低,越需要求人,可求的人也越少。良好的社会秩序,绝不是“求”来的,而是所有成员共争共创的。只有政府和社会各安其位,权力得约束,权利有尊严,用法治文化代替人情文化,才能让“求人”成为历史的尘埃,让“不求人”成为美好的现实。(执笔/黄菲)

你求过人吗?

在一次有两万多人参与的问卷调查中,对这个似乎过于直率的问题,近78%的人表示:求过。近50%的人表示:求过至少三次以上。近35%的人表示求人可以办事。同样也是近35%的人表示求人很丢人。最常见的求人,是办证、上学、看病、求职,而所占比例最大的,是办证。

人是社会人,在社会上生活,再怎么自强自立,要完全做到万事不求人,还是不现实的。然而,“求人”求得这么普遍,这么憋屈,有些该办的事不求人就办不成,而有些不该办的事一求人就办成了,这种现象无疑是不正常的。


谁都吃过“求人”的苦头


提到求人,几乎人人都有一些不吐不快的经历。在我们眼中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的“强人”们也难免为求人而烦恼。全国人大代表、海信集团董事长周厚健就说过,如今办事找关系求人司空见惯。他说,海信集团曾有一次为了开展一个业务,原本估计13天就能办完手续,结果办了13个月。原因在于海信是国有企业,需要在国内到处找人报批,一拖就是13个月。还有一次,海信集团4位老总为4件事情跑了近两个月,没办下来。他本来“很不愿意告状”,但是在权力部门面前确实无能为力,很气愤地去找了市委书记和市长,事情很快办成了。

一名退居二线的司局级老领导,说到办事求人也有满腹委屈。在一般人眼里,官至司局级也算是有头有脸的人物,即便退居二线也有一定的社会活动能力和人脉关系,很多时候他是被求的对象,然而换一个领域和环境,在他能力达不到的地方,他又不得不有求于人——再有权势的人也不可能垄断一切资源,在“生老病死都要求人”的语境下,任何人都将无数次面临关系的考验。

“强人”们求人办事虽然麻烦,但至少他们还有人可求,有门路可走,处境更难的是普通百姓。稍作观察便可发现,许多部门的规章制度似乎只是用来约束甚至苛求普通人、陌生人的,而对有钱、有权、有势者,对关系人、亲朋好友等熟人,则往往“不是问题”,特别是在上级领导或种种“好处”面前,许多规章制度或即刻遁形,或总能被“变通”。《人民日报》上曾登过一封读者来信:明明是乡政府工作人员将一老人家养老保险证上的姓打错了,老人家在家人的陪同下拿着身份证去要求改,工作人员却冷冰冰地说不行,非要对方去村里开个“你就是你”的证明。且不说这规定本身合不合理,可转身来个熟人,要求给其亲戚被弄错的名字改过来,工作人员二话不说满腔热情立马就改,“走程序”的事提都不提。

这位读者讲述的经历,可以说是当今社会现实的一个缩影,相信许多人都遭遇过类似的事情——身为小百姓,谁没有求过人呢?媒体曾报道过一件事,年底了,广州有几名工人要讨还被拖欠的工资,而老板则跪地负荆请罪,求工人谅解:“我也是没有办法,如果有钱肯定会发给工人。”他说当初该工程经过层层转包到达他的手上,可完工后上一层承包人一直拖欠工程款不给,他自己都拿不到钱,就更没钱发给工人了。

求人,轻者也要递上烟,点上火,赔上满脸笑容,说出好些软话,更别提很多时候还需对所求者投其所好,奉上沉甸甸的“诚意”,这种既伤自尊心又伤钱包的事情,没有人愿意做,然而再清高的人,有时也不得不做。家家都有一部五味杂陈的“求人史”。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是求人让孩子当兵、进工厂当工人、推荐上大学,那时商品短缺供应有限,许多东西都是凭票供应,得求人找关系弄“票”买米买糖买自行车缝纫机;80年代,不少家庭的进口彩电、音响、电冰箱、洗衣机等都是求人找“出国指标”买的;一些下海经商做买卖的,则千方百计找关系求人批“条子”,倒腾紧俏商品牟利。到了今天,经济进步了,物质丰富了,但求人的事似乎反而更多了。不同的是,过去是“只求拥有”,现在是“但求更好”。比如,因教育资源不均衡、优质资源相对少,家长都想让孩子上好幼儿园、好学校,于是,便“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神通广大”者,能通过动用各种关系、资源将孩子送进好幼儿园、好学校;“本事”不太大的,便退而求其次;没“本事”的,往往求之而不得。


求的不是“人”,是“权”

我们为什么要求人?因为不求人就办不成事啊。对于这一点,相信许多人都感触颇多,恐怕还有切肤之痛。为什么不求人就办不成事?因为中国是人情社会。几千年的社会组织结构与传统文化,使人情在我国社会关系中占有重要地位。中国古往今来注重人情往来,俗话说,“卑辞厚币,必有所图”,传统社会的人际习惯,也是求人风气得以形成的一个历史缘由。有人说,在中国,人情既是最可靠的,又是最不可靠的;人情是最没有成本的,又是成本最高的;不讲人情,又处处不得不用到人情;人情的目的是为了避免冲突,又往往造成了更大更深层的矛盾……人情如同“围城”,困囿着中国人。

在人情伦理为主的传统文化长期影响下,加之家族亲情和宗法政治根深蒂固,求人之风形成与传统观念不无关系。这使得很多原本理应由法律制度裁断的问题,变成了人际关系的比拼。现实生活中出现的各种版本“拼X”现象,其实就是求人之陋习使然。

很多人遇到事情,脑海意识里首先想到的是找各种人来摆平,而不是求诸法律制度。我们经常看到在交通事故现场,车主第一个电话往往是找人来解决,而不是找交警人员。求人思维模式相当扭曲,是人情关系的无节制扩张。而当求人成为生活中一种常态,长此以往,人际关系将变得复杂,生活变得不堪重负,世间人情也将变味。

从文化层面上来讲,求人之风与我国注重人伦礼节的传统脱不了干系。自古以来,重德就是社会一个衡量人的一种至高标注,在泛道德主义理论治理中,德唯重、唯大、为主,这自然导致现现实生活中人际关系的小心翼翼。求人被认为是一种天经地义,帮人成为人心照不宣的道德使命感。当然,这种求帮之间毕竟还算是你情我愿。较之这种人情道德礼节的自愿之求,另一种被索求就更要不得。比如在解决现实问题时,我们经常发现一些政府机构和公职人员故意拖延问题、非难群众。在这种情况下,你不得不为了生活求这些人,使用各种手段打点拉拢他们。

这种传统文化中的糟粕毕竟是文明时代人性落后的死结,唯有法律可解决。在法律制度无法充分发挥其正能量时,人们就会千方百计地编织各种人际关系网,寻求解决问题尤其是通过权力解决问题的捷径。因此,人情关系有时就会变得比法律制度更重要更有效,人们也会时常显得有些世故、庸俗、媚上、媚权。表面上看,求人是中国传统人情关系文化的传承,然而在某种程度上折射出来的是,当前法律制度仍然存在某些无力现象,权力也依然存在寻租空间的深层次问题。

有些地方仍然是靠行政权力而不是靠市场机制配置资源,这反映了政府职能改革仍不到位。权力在一些人手中变成了交易的工具,权力的运用、优质资源的配置公开透明不够,导致权力资源少的一方向权力资源多的一方示好,以寻求更多的实惠。在一些人眼中,靠市场、靠政府、靠制度、靠法律不如靠关系,有了关系什么事均可摆平。法的尊严、政府的公信力、社会的公理、市场的规则均可挑战,均没有权力和关系管用,这使得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走上了求人之路。


“求人”四宗罪


“求人”现象普遍盛行后,对社会造成的危害极其严重。

滋生腐败。在现实社会中,存在一种普遍怪象,即便完全合情合理合法,事情也不一定能办成。而如果“会求人”,更能在“求人”上下一番功夫,即便是你要办的事情不合情不合理甚至不合法,只需要变通一下,一切也能够顺风顺水。而这样的“求人”怪象并不仅仅存在普通公民之间,很多官员富豪也要求人,而且耗费的求人成本相当大。于是这也就形成了权钱交易、权力寻租及相互利用等腐败现象,更有甚者利用公权把国家利益、群众利益绑架到自己的求人当中。这样的相互交织也是败坏社会风气、导致官员腐败的重要根源之一。

影响创新能力。求人的需求被无限扩张,那么,争取能求到人变得非常重要。为此,编织关系网、疏通关系、维持关系、寻租、请客送礼,耗费了单位、家庭及个人的诸多资源和精力。当人情世故变成了比学识、能力更重要的“制胜因素”,就会把人才的注意力吸引到关系学和钻营上,从而影响社会的创新能力。

扭曲了人们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人情世故本是一种正常的交际与生活方式,但是当求人变得无处不在且与利益挂钩时,便成了一种病态的社会现象。人情世故在中国就像一张大网,铺得哪个角落都是,使得必要的交往演变成为精神压力,人人为其所累,“君子之交淡如水”正在成为稀有物。浸淫在“中国式求人”中,国人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也将扭曲:将遵纪守法的公民视为“傻老帽”,将削尖脑袋拼关系之流视为“有本事”。长此以往,会使人的人格、骨气受损,投机心理和习惯在不断求人的过程中养成。

破坏社会公平和社会风气。或许有人会觉得“中国式求人”是达成自身目的的一条捷径。殊不知,一旦求人成了常态,就会使人际关系变得复杂,从而形成若干潜规则,形成人身依附,形成特权,形成不公平。如果一个社会处处靠关系,事事得求人,必将加大社会运行和个人交往的成本,使得社会进步的脚步变得沉重。原本一个电话可以解决的事情,你得送点礼、塞点钱;原本500元能办到的事,你得花上1000元;原本单纯的人际交往,因为掺杂了利益因素而变得陌生和疏远……在某种意义上,关系有多强大,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就有多么脆弱。

事实上,“求人”这张大网,我们很多人既是受害者,也是任劳任怨的编织者。难道真的所有事都得求人,否则办不成事吗?难道找关系真的是一种被逼无奈之选吗?非也。多数情况下,人们只是想走一条捷径,或者本身就缺少对于规则和公平的尊重,认为金钱和关系能摆平一切。而更多的人则是出于一种惯性,奉行庸俗的处世哲学,随波逐流。于是,实用主义大行其道,连朋友都被分为两种:一种有情,一种有用。这样的社会风气让人悲哀。求人毁掉的除了淳朴情感,还有社会秩序。


“不求人”的梦终究会实现


要想“办事不求人”,必须“办事不必求人”。“不必求人”,指向的是制度的力量。

在“求人”话题背后,是杜绝权力影响资源配置、精简行政审批手续等严肃的改革议题。要推行权力清单制度,抓好清权、减权、制权、晒权等主要环节。当资源的配置由行政权力来支配,而这权力又“细分”到具体的官员或工作人员身上,就容易埋下携权谋私的隐患。民众找政府部门办事,有时不留下“买路钱”就办不顺畅。一位“局中人”坦言,“有审批权和没审批权大不一样,有审批权,人家就事事求你拜你,把你当财神爷般供着。”正是这种“爷”的感觉,让一些领导干部视审批权为囊中私物,成为其任意牟取私利的工具,甚至曾有某环保局长放言,“分分钟搞垮一间厂”,造成群众“见佛就得拜,见庙就烧香”。因此,让权力清单运转起来,以制度程序取代“领导意志”,以法治规则规范自由裁量,权力才能真正运行在为民造福的轨道上。

要靠规则重塑权力运行,这里的“规则”不是冰冷僵硬的教条,而是富有人性关怀、能感知群众冷暖的法治文明的呈现。很多人心知肚明的是,当一些领导干部表示“那就按规矩办吧”,常常意味着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一种是字面上的“遵守规则”,另一种则意味着“板起面孔、故意为难”。比如,审批事项规定了法定期限,一天内可以办结,一周办结亦可,这中间的自由裁量权就成了一些人“拿捏”的空间,对“不懂事”“不够意思”的申请者“顶格办理”,把规则内的权力用到极致。现代法治文明当然需要自由裁量权,但正确的规则意识应该是对自由裁量权的善意使用,以最大限度方便群众为出发点,否则规则制定得再复杂,也难免有人从中“合理创造”寻租空间。在这个意义上,法治与规则也是对人心的考察与治理,严以用权更要心存敬畏。

而作为“求人”的一方,也未尝没有值得反思的地方。现实中的一些“求人”,本身就是希望“不走寻常路”,希望通过熟人关系来占得先机、法外得利。“求人者求人,被求者也求人”,这复杂图景的背后,并不全然是法律制度的不足,而是很多人默认并纵容了“潜规则”。因而,在政府职能转变之外,公民也要自我抵制“求人”思维、增强法治意识。

千年的儒家文化,忍、让和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民不与“官”斗的思想早已根深蒂固,在一般情况下,面对强势和强权,普通群众大多选择忍气吞声,不到迫不得已,自是不会起而争之。须知从推动社会进步的角度,群众是主体,因此也要讲责任担当,面对着可能的刁难,除了“求”之外,理直气壮争取和维护自己的合理合法权益,不失为更好的选择。十八大以来开展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以及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战略,畅通了群众争取和维护合理合法权益的渠道,只要群众敢于动真碰硬,个别态度不端正、作风不严不实的干部就不敢肆意乱为,长此以往,将逐渐形成群众办事不求人的常态,党风政风自然会更加清正,民风也会更加淳朴,“办事不求人”将成为我们社会的“新常态”,成为人人可以拥抱的梦想。


[责任编辑:admin]
标签:

阅读: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