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邮刊时代邮刊

当前位置:首页-独家 > 独唱团

这些年我们喝过的『心灵鸡汤』

2019-02-22 18:37:21来源:《时代邮刊》2018年12月下半月作者:宾丝丝
[收藏]



你的阅读经历中有没有看过这样一种文字,它有生动的故事、优美的文辞、谆谆的教悔、原创的哲理,并为生活中的各种问题答疑解惑?有,这就是大家所熟悉的“心灵鸡汤”文。阅读这些文字,你宛如喝下一碗香浓的鸡汤,酣畅淋漓,身心舒畅。

百度百科中对“心灵鸡汤”的定义是:大众化口味,励志化包装,快餐式文本,无需动脑就可脑洞大开。确实如此,“心灵鸡汤”作为缓解当前快节奏生活和无处不在的压力的一种“语言艺术治疗”,常常给人们以正能量的激励作用,而你也似乎能够从中获得心灵抚慰、精神鼓舞和行动指南。

不可否认的,我们十分喜爱这样的“心灵鸡汤”。

在快餐化、碎片化阅读的时代,这些年我们喝过的“心灵鸡汤”可不少,一句句“心灵鸡汤”琅琅上口,大家品得津津有味。


“心灵鸡汤”好喝,切不可乱喝


网络上流传着一个段子:黄鼠狼在养鸡场的山崖边立了块碑,上面写着:“抛弃传统的禁锢,不勇敢地跳下去,你怎么知道自己不是一只鹰!”接下来这只黄鼠狼每天就在悬崖底下吃着摔下来的鸡。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阅读所谓的“心灵鸡汤”需要智商和智慧,不然喝下的可能是熬汤者熬出的“毒鸡汤”。 

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心灵鸡汤”和“毒鸡汤”成了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就像我们心里的“天使”与“魔鬼”,天使告诉我们,要乐观,只要笑一笑,没什么事情大不了;魔鬼告诉我们,现实点,事情发生了,不管你怎么笑,问题都不会自行解决。

当“心灵鸡汤”遇见“毒鸡汤”,我们应该选择保持清醒的认知,独立思考,理性判断。这,或许才是“心灵鸡汤”的正确喝法。“心灵鸡汤”好喝,切不可乱喝!


被“心灵鸡汤”包围的生活


随着清晨手机的一阵颤抖开始,一天的“心灵鸡汤”如期而至。

如果不出意外,早晨7点30分,我的爸爸会准时在朋友圈中分享人生哲理,其内容大抵是有关亲情或者成长的,例如“年轻的我们必须懂得,一个人不逼自己一把,你根本不知道自己有多优秀”“一碗白饭里的温暖”之类的。我推测,这个时间点,爸爸刚刚吃完早餐,想起在忙于工作很少联系的女儿,推送一则“心灵鸡汤”,与其说是父亲对女儿教育的一种延伸,更不妨说是父亲对父女情感疏远之后的自我安慰。

上午8点30分,一位笃信佛教的大学同学则会准时分享自己的人生信条,其内容一般有关忍耐或者接受,标题则往往带有苦行僧的意味,例如“不杀生的意义何在”等等。这对老同学来说,也许每天的按时分享本身就是修行的一部分。

有研究表明,上午10点左右是女孩子情感一天中最丰富的时间段之一,而一直找不到男朋友的表妹时常会在这个时间在朋友圈分享感情心得,比如“找个生命中对你好的人!珍惜身边那个默默为你付出的人,爱情用自己的心感受,用行动付出,用细心证明”之类。在我看来,这都是些充满悲情的自我暗示。

午饭时间,一位自称是“心灵导师”克里希那穆提的忠实信徒的朋友会按时更新自己的微博,文字大多是克里希那穆提的语录。我时常怀有恶意的想象:朋友一定又被领导教训了一上午。

下午3点,一位正在创业的师兄在朋友圈里一连两条分享自己的创业感受,例如:“我不怕千万人阻挡,只怕自己投降。”“不是所有的坚持都有结果,但总有一些坚持,能从一寸冰封的土地里,培育出十万朵怒放的蔷薇。”可以看出他的创业之路并不是那么顺畅。

晚上10点,朋友圈里的微商们纷纷登场。“抵得上20年工资的3句忠告”“世界不曾亏欠每一个努力的人”“让你大彻大悟的3句话”如此等等,涵盖的话题之广令人咋舌,但却又让人感觉千篇一律。

我发觉一天的生活已经被“心灵鸡汤”包围。我一边对“心灵鸡汤”怀有排斥,认为“心灵鸡汤”无病呻吟;一边依然会关上灯,躺在床上,在手机上寻找“心灵鸡汤”的安慰。

从打工仔奋斗成为小老板的李畅,曾经也对各种花式“心灵鸡汤”无感,但成为管理者以后,他开始重新审视这些文章。“我常听见各种抱怨,反正结论就是,这事没做好不是我的错。甚至抱怨公司,抱怨市场,抱怨政策。”李畅说道,“为了从根源上解决员工的思想问题,如今我也会在开会的时候给员工喂‘鸡汤’只有自己才能被自己改变,所以你抱怨老板,抱怨公司,抱怨同事不会有任何用处,只有从自己这里发现问题,找到答案,才能进步。”如今,她带领的年轻团队被激励得亢奋而充满战斗力,不畏一切艰难险阻地拼命干工作。

“心灵鸡汤”在很大程度上扮演着这个浮躁社会减压阀的角色,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的确需要“心灵鸡汤”,因为在真的遭受了苦难和逆境的时候,“心灵鸡汤”能给人一种向上的能量并指引方向。好的“鸡汤”传达的是一种认识世界的态度和视角,让我们更加容易理解、更加包容地看待这个世界万物,而非偏激地或者盲目地去相信片面的信息。一首打动心灵的歌、一部温馨的电影,甚至是陌生人的一个微笑,都能成为温暖的“心灵鸡汤”。我们需要真正的“心灵鸡汤”,但不能过分地夸大“鸡汤”的能量。因为“心灵鸡汤”贵在滋补和疗伤,却不是包治百病的“万能药”。 


我们为什么爱喝“心灵鸡汤”


从微博、朋友圈来看,转发数量最多、阅读数量最高、极容易刷屏的都是“鸡汤”意味甚浓的文章,情感类和成功类“心灵鸡汤”尤其受欢迎,如果是两类兼具的励志文就更有成为“爆款”的潜质了。由此看来,“心灵鸡汤”之所以盛行是有原因的。

“心灵鸡汤”满足了国人懒于思考的习惯。沉迷于“心灵鸡汤”的人,习惯于拿来主义,看到“心灵鸡汤”会不自觉地抿嘴频频点头,“嗯……好有道理。”然后就认可了,然后,就没有下文了。这样的“懒”阅读让人的文化素养再难提升。当人们消沉疲惫时,他们更依赖于用“心灵鸡汤”治愈心灵。比如遇到复杂的事情,人们不会选择积极面对,反而喜欢用“鸡汤”来安慰自己:“顺其自然”“简简单单平平安安就好”“放下执着”。干下一碗适合自己口味的“鸡汤”,独自舔平伤口,然后满血复活,继续前行。

“心灵鸡汤”满足了人们虚荣自恋假装有文化的社交需求。微信、微博等社交软件,是我们和自我之外的世界沟通、交流的渠道。转发的人在向朋友们传达甚至炫耀自己积极、正向的价值观,“喏,你看我就是这类文章所说的那类人。”尽管很可能在没人的时候,他也会对愤怒的人和事狠狠地骂几句,也会抱怨遇到的问题喝几碗“心灵鸡汤”解决不了,但随手发个“心灵鸡汤”,既简单又方便,还显得很有文化很有品位,何乐而不为?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人们都愿意展现华美的一面,配上“鸡汤”文,显得高贵又有“逼格”。我们在朋友圈里,常常会看到,遛弯的老大爷说:“天边的云是你我缱绻的回忆。”跳着广场舞的大妈说:“我脚下的土地,是你踩过的温柔。”田间的农妇说:“穿越整个城市,我要找到你。”工棚里的农民工兄弟说:“钢筋混凝土的空间,是我无法承受的未来。”看到这些,谁读谁懂,而且可能正有一两句戳中你心事的“鸡汤”,实在是太美味不过了。     

“心灵鸡汤”满足了重压之下的人们无处发泄只能自我承担的情感需求。“心灵鸡汤”中的某种状态和转发人极其相似,形成“情感共振”,然后试图告诉朋友自己的人生也是同样励志。在互联网还不发达时期,各类信息交换缓慢,人们对社会的认知因为自己的出身和所处的环境存在很大的局限性,遇事就去问邻里乡亲,或者咨询居委会大妈。到了通讯发达时代,社会已经切断了我们与他人深层次沟通的渠道,留给我们的,是自己解决所有生活问题的一脑子糨糊和满地的鸡毛。社会前所未有的发展,催生了很多社会矛盾,我们面临的问题又各不相同,能解决的当然最好,不能解决的呢?有心的人,自我寻求解决之道,无心的人,只会麻痹自己,苟且过活,不但如此,还摆出一副看透红尘众人皆醉我独醒的睥睨样儿。更何况还有一大批人,就喜欢为赋新词强说愁,只不过把阵地从当年QQ空间转移到了微信朋友圈,完全沉浸在“心灵鸡汤”里寻找人生的真谛。无论是“熬汤”者,还是“品汤”者,无非就是想获取情感认同,进而激发共鸣。

我们为什么那么爱喝“鸡汤”?与其说“鸡汤”给了我们精神上的营养,不如说,是我们活得太不容易了,“高昂的房价”“上有老下有小的压力”以及“年龄大的职场危机”等等,让我们不得不去借助鼓励慰藉温暖的“鸡汤”来弥补精神上的空虚和情感上的空白。


当“心灵鸡汤”遇上“毒鸡汤”


一直以来,“心灵鸡汤”宛如一颗“灵丹妙药”,在你需要时,给予你“定心”。无可置疑,“心灵鸡汤”的确有它存在的价值,偶尔喝上一口,会让你正能量满满;偶尔喝上一口,会让你看到“柳暗花明又一村”;偶尔喝上一口,会让你倾听到内心的呐喊,“相信胜利就在前方”。喝“心灵鸡汤”能让我们时刻准备着“正能量”。但近年来,由于不少“心灵鸡汤”的矫情与泛滥,让“心灵鸡汤”有了一些讽刺意味,成了“文字优美但空洞”的代名词。于是,一种反“心灵鸡汤”的“毒鸡汤”陡然走俏。“心灵鸡汤”与“毒鸡汤”就这样相遇了,而且形成了一道相克又相融的独特的文化风景。

“比你优秀的人,还在努力,那你努力有什么用?”是不是扎心了?表面上来看这句话,确实很扎心,但是它却给了我们反思,是否应当放弃?“心灵鸡汤”读得多的人,“毒鸡汤”就是给他致命一击,不是要你真的放弃,而是让你看清楚事情的本来面目,本来在这件事情上,你所付出都徒劳无功,为何不放弃,另选一条路“开天辟地”呢?又为何要死死地抱住一棵树,死死不放开呢?这样折磨自己,到最后自己又得到了什么,还不是失望过后再失望,连后悔的机会都没有。

在大众文化的情感模式中,“心灵鸡汤”的基调通常是积极的、暖人的,提供的是“正能量”的生活故事或道理,让人们能理解,并试图坦然面对现实生活中物质、精神、爱情、亲情、自我等一系列日常生活主题。但“毒鸡汤”也并非传递负能量,它往往表达的是对现实秩序的挣脱,戳穿了原来的“心灵鸡汤”所虚构和遮蔽的东西,提供了世界或自我的“真实”境况。

诚然,“毒鸡汤”在表现形式上,刚好是“心灵鸡汤”的反面。它是以戏谑的方式模仿“心灵鸡汤”,刻薄、冷酷、不留情面地戳穿甚至夸大人生的“残酷真相”,刻意打击而不是安慰失意者,常常以一种黑色幽默的态度看待和描述世界。

现在不少人更喜欢“毒鸡汤”,因为他们觉得比起传统的鼓励和安慰的“心灵鸡汤”来,有时候一种戳穿和说破更能让他们感到舒畅。所以他们不但喜欢在“鸡汤”里面挑骨头,还喜欢像自虐狂一样到处去寻找更尖酸、更刻薄、更残酷的“毒鸡汤”。

有意思的是,“毒鸡汤”和“心灵鸡汤”在内容上,看起来有着一致性,比如都跟生活的成功和失败有关,与精神层面的梦想、爱情以及诗和远方有关,人们通过对语境的想象和补足,形成了普通人日常生活的基本经验架构。但,“毒鸡汤”完全是反着来的,是来拆穿虚假教诲文字、提供生活真相的。

“毒鸡汤”提供的不仅是搞笑,更是一种警醒。“我真的不知道,为什么我那么穷,还可以吃那么胖。”“是金子总会发光,但如果是石头,到哪里都不会发光的。”“年轻人现在没钱算什么,以后没钱的日子多着呢。”……这些让人哭笑不得的“毒鸡汤”在网上疯狂流行,反映的肯定是一些哭笑不得的生活。

“心灵鸡汤”给人鼓励和指引,“毒鸡汤”给人鞭策和清醒。“鸡汤”虽然好喝,但如果只是清汤寡水,那么这份“鸡汤”,就难免有“勾兑”的嫌疑,营养有限;倘若再掺了一些“私货”的“添加剂”,更可能于人有害。“鸡汤”是熬出来的,用时间和韧性慢慢“熬”出来,如此这般,无论最后端出来的是香浓的“鸡汤”还是苦涩的“鸡汤”,终究都是有价值的。

我们不能一味地去当“喝汤的人”或者去做“反鸡汤党”,而是去修炼一个足够强大的可以容纳百川、明辨是非的内心。待到我们拥有一个强大的内心时,便会生活得足够坦然潇洒,在面对那些所谓的心灵补药或者毒药时,都会一笑置之。


[责任编辑:admin]
标签:

阅读:

最新评论